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为严格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及时妥善处理体育安全事故,特制定了本安全预案:
一、经常发生的伤害事件:
学生在运动中经常发生挫伤、擦伤、关节损伤、肌肉抽筋、拉伤,骨折等一般伤害,还会发生由于身体原因导致的呼吸紊乱、严重休克、心脏病突发甚至丧失生命的严重伤害事故。伤害事故一般发生在球类、游泳、轮滑、滑冰等运动项目中。在大学生健康测试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运动伤害。
二、引发伤害事故的原因:
1、教师和学生对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认识不足,思想麻痹。
2、运动之前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3、运动技术上有缺点和错误,发力不当。
4、运动量过大或运动疲劳。
5、身体机能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参加体育运动。
6、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形式不合理。
7、在教学比赛或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8、教学训练场所设施不安全,如场地不平整,器材松动,安全通道狭窄等。
三、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学生上课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教案中体现安全教育内容。
2、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运动场地要保持平整,不应有坑洼、石块等,地面不宜太硬、打滑,球架、球门要定期检修,防火通道要宽敞通畅。
3、建立良好教学秩序、重视课前准备,检查好场地器材。教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着体育服装上课,学生不准穿皮鞋、有跟鞋、凉鞋。每学期第一周与学生签订《体育教学秩序管理承诺书》,明确责任,讲求诚信。
4、精密组织教学,体育课要求有组织、有纪律、有序地开展活动。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服从组织、遵守竞赛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5、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尤其在冰上课教学中发现有学生打闹或做出危险动作,要马上纠正或制止,对性格怪异,心理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对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及时通知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指导师做进一步处理,对体弱、伤残的学生要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见习等。
6、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调整;主动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通过询问、观察、从旁了解学生,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和不宜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应及时通报部领导,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防意外。
7、重视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气候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体育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学生应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常识。
8、在体育竞赛中,精心组织,加强保护措施,严格裁判、禁止粗野动作,严禁使用推、拉、绊、撞等危险动作。
9、高温、下雨、严寒、雾霾时段,室外学生体育课要按有关规定调课或停课。
10、对游泳课等高危课程要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组织对抗性项目比赛时要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11、主要教学运动场所要准备医疗急救药箱,备好急救药品。
12、体育教师和体育场馆救护工作人员要掌握心肺复苏、骨折包扎等专业技能。
13、大型活动要做好安全保卫、安全疏散方案。
1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四、体育活动事故的处理:
1、大型体育活动应制定安全预案,必须打开全部安全通道,遇紧急情况必须有序撤离。
2、体育活动过程中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身体不适症状,组织活动的体育教师立即停止其活动,将其安置到适当地点休息,并给予补充水分,立即报告体育教研部领导或学生辅导员。
3、遇有学生发生摔伤、骨折、扭伤等伤害事故,在场工作人员或学生发现险情后要及时报告教师,教师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急救或打120救护电话。紧急情况立即报告体育教研部和学工部领导。
4、在教学、健康测试或竞赛过程中遇到学生突发心脏病、癫痫、晕倒、溺水等情况,要立即拨打120救护电话,并报告辅导员,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急救技能展开急救。
5、学生所在学院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以便作出救治决定,并作好安慰工作。
6、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7、学生所在学院辅导员向保险公司报学生意外伤害保险。
安全组织机构: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主管学生工作副校长
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
成员: 体育教研部、学工部、校团委、安全保障部、校医院